中国是如何走上工业化之路的?为什么印度越南很难实现?
地理小镇撰文:这里汇聚了丰富的地理知识与独特的自然景观,让读者在探索中增长见识,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与地理的奥秘。
编撰|地理小站
【前言:】
二战后百余年间,全球科技取得巨大进步,生产力大幅提升。然而,就成功从农业社会转型为工业社会而言,仅有两个国家:中国与韩国。
近观可见,韩国工业化含水分,规模有限且产业多为美国施舍。由此引发疑问:数十年间,何以仅中国真正完成工业化?解答此题,需先审视另一问题。
产业转移并不可怕,受多方因素影响,首要原因是美国贸易战,意在迫使我们与世界脱钩。但历史显示,即便无贸易战,中国部分尤其是低端产业外迁也是必然趋势。
六十年代,日本发展得益于美国产业迁移,美保留高新科技,外迁钢铁业至日本以制衡苏联。后日本崛起,亦外迁纺织业至泰国、新加坡、港台等地,促成七八十年代亚洲四小龙、四小虎的繁荣。
九十年代,中国开始接手他国产能,众多订单源自香港。大连因邻近日本而快速发展,承接大量订单。美国今欲制造业回流,当初转移因不盈利,初级产业多为资源或人力密集型。
各国资源有限,发达国家高效布局,将人力、资源集中于高附加值产业。低盈利产业随之转移,为后发国家提供了发展契机。
现今我们也遇类似困境,往昔贫困时,为求财不择地,外企来便批地减税,政策倾斜,犹如今日越南。但今非昔比,收入提升,昔日3千工资诱人,今难招人,越南更低。低端制造业逐利,自寻低成本之地。
我们计划加速向产业链上游迁移,淘汰落后产能。但产业外迁速度超预期,影响显著。本可缓迁至中西部促就业,如今贸易战加速此进程,让转型更加艰难。
今日我们的核心问题在于新增长点不足,低端制造遭美强制转移,有人认为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将取代我们成新世界工厂。此论显无知,我国为全产业链国家,优势显著,非他国可比。
以越南现状为例,外表经济繁荣,实则政府有难言之隐。越南仅做组装加工,复杂产品无力制造,如汽车及钢材,技术、电力等难题众多,汽车领域更遥不可及。
曾有报道,日本拆解中国五菱车后震惊,非不能造,而是成本控制不住。这凸显全产业链优势。我们自给自足,故不惧制裁。为何我们能行,他国却难?
天佑中华,今日论发展,多忆改革开放及入世融全球。若无昔日苏联工业巨援,我国进步或迟数十年,面对美挑战恐无力应对。苏援背后,朝鲜战争影响深远。
众人皆知朝鲜战争一拳退百敌,为我国赢得数十年战略和平,却鲜有人察觉其对工业化进程的巨大推动作用。
实事求是而言,苏联当时未料美国会直捣朝鲜。美仁川登陆后,北朝鲜败退至鸭绿江畔,我国遂出兵援朝。若不出兵,苏联或不出手,东北恐将成美苏对抗前线。
令美苏惊讶的是,我们以简陋装备顽强抵抗,竟将美军逼退至三八线,迫其坐上谈判桌。此举促使包括苏联在内的各方,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战斗力。
斯大林逝世后,赫鲁晓夫执政,他推行全面技术援助我国。苏联派遣2万专家,携几百吨图纸资料来华。彼时,多领域我国人才总和不及苏联专家,他们助力培养众多顶尖人才。
为对抗美西方制裁,援助涵盖全门类基础工业,含手把手建厂及引进苏联先进战机、坦克、运输机技术,整条生产线迁入,使我国迅速具备三代机生产能力。赫鲁晓夫此举缘由何在?
今日观之,苏联全面支援亦有其时代背景。赫鲁晓夫初掌权,权威不及斯大林,急寻外力支持,故社会主义阵营的我们成其重点。此举亦致后发国家逆袭之路难行。
常说弯道超车,但技术无捷径。无论逆向还是正向研发,皆需基础。如印度,曾比我们富裕,今非昔比。其强项是编程,看似高端,实则因门槛低,仅需电脑,而其他产业则需深厚基础和众多专利。
但从另一角度看,我们今日之发展岂止靠运气?朝鲜战争中,近二十万官兵献身,将美军阻于三八线。上甘岭战役,美欲借直播炫武,却陷添油战,反证我实力,助我们在苏交中保持独立。
苏联当时援助多国,朝鲜等获援更多但失独立性。朝鲜曾人均GDP可观,因在苏联计划经济中位置高,获廉价石油资源,经济蓬勃发展。
苏联解体后,好日子不再,单一产业易受冲击。且苏援非无偿,全国人民十年还债。这些苦值得,技术援助难再有。天佑中华即自助,先辈牺牲换今朝复兴底气,致敬。
#百家说史迎新春#

首页